首页-中汇视野->中汇研究
对我国企业税收信息化的几点思考(三)——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系统构建的误区
2018年06月07日

我记得去年我碰到一个朋友,说他历经几年终于研发出了一套适用所有企业的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近期准备对外招商公开卖这个产品。说实话,我听后的第一个反应是比较茫然的。因为按照我自己对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系统的理解,在企业税收信息化的这个大工程中,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是皇冠上的明珠,真要实现IT化是非常困难的。不同的公司业务千差万别,就是同样一个公司,面临不同税务机关、不同税务干部对政策的理解不一样,你怎么能做到一套程序就能适用对所有企业的税收风险监控呢?我就问了他,你这个监控管理程序是什么原理呢?他告诉我,他的这套监控系统有100多项风险指标,比税务机关目前的指标还要全面。他的软件对接企业的财务系统,自动提取企业的财务数据后,可以给企业生成一系列的风险监控点,帮助企业应对税务风险。现在税务局也是通过风险指标监控企业税收风险,我们给他这套软件比税务局的指标还要全面,这样企业就能很好应对税务机关的风险评估了。

以这种视角来看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系统的人还不少,就我了解,已经有一些事务所或软件公司从税务局风控岗位挖人,准备把税务局那套指标拿出来,开发软件卖给企业用。说实话,这完全是不动脑子做出来的事情。税收风险监控系统在税务局角度和企业角度是完全两个不一样的东西。

税务局为什么要用那么一系列的基于财务数据的风险指标去扫描监控企业呢?第一,核心的原因是因为税务局无法直接掌握企业第一手的真实数据,目前只有企业的申报数据和财务报表数据等有限的数据,且真实性还无法直接验证;第二,税务局由于有不同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数据,所以可以通过行业内一定的横向比对去间接发现一些问题。换句话说,税务局对企业风险监控就好比医生看病,你说你胃不舒服,但我没有胃镜这种直接手段,那只能通过中医搭脉、抽血化验等各种间接的指标来评估你是否胃有问题。如果我有先进的胃镜技术,能够轻松且直接的把你胃部看得清清楚楚,那又何必用那些间接指标去猜呢。

对于企业端的税收风险管理系统,企业所有的基础数据对我们企业的税务管理人员是全部开放的,你要建立管理系统干嘛用100多项指标去猜呢,指标越多,无效率也越高。作为企业的税务管理人员而言,企业端的税收风险管理系统一定是业务驱动的,即企业究竟开展什么样的业务,这些业务是何种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是否存在税收风险,各种业务在财务系统中是如何核算展现的,存在哪些业务与税收、会计与税收上的差异,对于这些差异,我应该在什么环节处理税收风险、以什么样的IT手段去监控和有效处理这些税收风险,最终实现企业整体业务的合规性,这是企业端税务风险管理系统要做的事情。但是,真的要实现这个目的真是难于上青天啊。第一,企业的业务模式可能多变,第二,税收政策既多变,不确定性也高。比如一家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同样一种业务,不同省、市税务局的处理方法都不一致,在有些地方管理和稽查也不一致,还经常变化,你系统怎么管?第三,企业可能业务系统有几十个,各个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孤岛。如果没有财务集中共享,同样业务在不同人手中核算的科目也不见得一样。比如我有一次去华为交流,他们可能想建立一个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风险管控系统,但是你这个系统需要的数据可能涉及到上百个业务系统的数据,你如何把这些数据有效提取出来,还要考虑和财务系统的对接。所以,企业如果自己内部信息系统就纷繁复杂,税收风险都源于业务开展,你要建立一个横跨所有业务系统的税收系统,而且税收政策还不像会计准则那样有确定性,你说这个工作难不难。第四,成本收益的考量。企业的老板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本身税收不是直接创造价值,只是参与价值分配的。建立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系统的收益=税收不合规(包括违法或失误)成本*税务机关发现的概率,成本=企业税收系统开发成本。只有收益大于成本,大家才有驱动力,否则是不长久的。在这个关系中,我们能看到的是随着税务机关开始武装自己,税收违法行为被税务机关发现的概率上升了,但有没有达到使收益超过成本的地步,那就是不同企业需要根据自己情况去评估了。应该来看,针对专项业务,比如发票、土地增值税这些单项事项建立有针对性的税收风险监控系统并评估的,但这个一定是基于业务的,而不是基于财务指标的。

另外,基于财务风险监控指标开发的系统给企业用,实际上存在不道德的地方。为什么,风险监控要成功,不仅要指标,更关键要的是指标的预警值。比如,你验血,我只告诉你红血球数量、白血球数量有什么用呢,一定要有正常值才能做判断。基于财务指标的风险监控系统,一定要有预警值。国家税务总局每年都要公布具体行业的增值税税负、企业所得税税负等各种指标预警值,这个预警值不是公开文件,是保密的。那你开发这个系统卖给企业用,如果要来应付税务检查,必然要得到这些不公开的预警值,这个实际上就是违规,甚至是违法的。其次,企业要这个干嘛。如果你根本就不想偷税,你就应该基于自己业务分析看有没有税收风险,在业务端、财务端就把税收风险给扼杀在萌芽阶段。此时,你怕税务局的那些风险指标干嘛,他风险指标有异常,是他指标问题,又不是你自身问题。如果你本身有账外账,你想偷税,又不想给税务局发现,你才对这个感兴趣。我就碰到过一个给企业代账的老会计,她告诉我,她做账很有经验,通过延迟进项抵扣等各种手段,把企业的增值税税负率和所得税税负率都围绕在税务局预警值范围内,还略有波动。税务局这几年就从来没找过她。所以,这也给税务局提个醒,既然你要开展对企业的风险评估,这些预警值是要严格保密的,因为你是需要通过这些值去发现企业的税收问题,而不是把指标调到你不报警的状态。你总不能打电话给企业,唉你们家为什么增值税税负率老是预警,我们低于2.5%都要推送风险应对的。你都把底线露给人家看了,还监控什么啊。

现在税务机关已经都开始转变观念了。在千户集团的风险管理中,大企业司开始搜集企业财务和业务数据,已经开始基于企业业务特点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企业税收风险点,而不是简单基于一系列财务指标了。比如,去年总局大企业司推送的银行贴现资产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风险点就肯定是基于业务驱动的思路。这个风险点,你基于财务风险指标一辈子也发现不了。

相由心生。税务机关由于无法看到企业的“心”,那只能从“相”入手,但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企业有一颗自愿遵从的“心”。所有,企业如果有一个自愿遵从的“心”,防范税务风险应从“心”入手,那何必执着于风险指标之“相”呢。

作者:中汇税务集团合伙人/全国技术总监 赵国庆

本文版权属于作者所有,更多与本文有关的信息,请联系我们:

电话:010-57961169